日期:2018-3-14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海都深读第七十八期
重返农村种地去
90后惠安小伙杨耿,2012年辞职种地,希望以立体种植模式做生态农业
闽南网3月22日讯 根在那里,朋友都在那里。
为这样的念想,四川小伙罗强携妻女返乡,准备当个新型农民,这本不是新闻。被这个决定激怒的罗父,先是三个月冷战,后来向派出所申请分户口单过,甚至一度威逼要断绝父子关系!
返乡种地才这样尴尬地被推上了全国热点新闻榜。
面对儿子的种种规划,老农民罗父只是摇头,再怎么说得天花乱坠,说白了还不是种地。离开农村,做一个城市人,才是成功。
返乡探路并不是罗强一个人的冲动,泉州也有不少年轻小伙在尝试。对于返乡种地,老一辈浙江治疗癫痫方法人的不支持是一方面,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更是现实。
比如,各种新闻都报道过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政策,可各地各村面对不同标准;比如,农忙了要雇人,能找到的多数是目不识丁的老农民,科技化、机械化、精选、识别都难推展;比如,即便把农业搬上了互联网,农村基础差,物流怎么解决?观光农业做好了,游客怎么来?
更纠结的是下一代的教育。农村小学撤并校多了,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,自己返乡种地,孩子上哪儿读书呢?
人和地是三农的核心,返乡种地,必然面临地怎么把人留下来、人怎么让地活起来的双向思考。
泉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,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;同时,让更多公共资源下沉,包括乡村教师、乡村医生、职业培训、应急救助、产业补贴等,提升农村基层百姓的幸福获得感。
返乡种地,你怎么看?
不顾父母反对 90后大学生辞职种地
徐贵川算了笔账,一亩地挣1000元,如果能有100亩,一年能挣10万元
今年春节过后,31岁的徐贵川发现一件很尴尬的事情:老妈不接他的电话了!
原因说起来也挺尴尬:他回村里找乡亲们租田的事,被老妈发现了。他今年准备大干一场,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阻力竟然是老妈。之前,他关了在晋江经营得还不错的食杂店,回到德化农村种地,费心费力折腾一年多,却没有如意想中那样挣到钱。
在城里打拼了9年,他慢慢看到,如果将那些撂荒的没人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种菜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毕竟,社会再怎么变化,菜总是要吃的。只是,他没有想到,种地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,面临的资金和技术压力竟然那么大。
杨耿希望摸索出无公害的立北京癫痫病专科医院体栽培模式,并通过物联网让消费者监督
回到土地
1985年出生的徐贵川,2001年初中毕业后,就回家帮忙种蘑菇。那时候,蘑菇好卖啊!在田里搭个棚,勤快点,总是能挣到钱的!当时,村里人还是挺多的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家里大人都只有40岁左右,有大量的地要种,约束着初中毕业的孩子。
田园生活很辛苦,但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好景不长,在他20岁那年,一向强壮的父亲查出癌症晚期,最终没能扛过来,家里的主心骨,一下就没了!这对我的人生,产生了重大的影响!如今已为人父的徐贵川,对此深信不疑。
母亲绑不住他外出的梦想和手脚。2005年,他和哥哥一起到福州一家电机厂打工,每个月600元,干了一段时间,没订单,转去当保安;2006年,他和哥哥一起到泉州的一家鞋服厂,每个月1000多元,干了一段时间,受不了流水线的无聊枯燥;2008年,转战厦门同安,流动摆摊卖烧烤,最终不了了之。
2010年,娶老婆成家,终于转运了,他在晋江乌桥头附近开了一家食杂店,4年下来,不仅把家里的债还清,还剩下好几万元。这几万块钱,现在都投到田里去了,手上就剩下一点流动的。
他渐渐发现,跟食杂店比,乡下的田地太广阔了,他喜欢。到处都是没人耕种的土地,如果集中起来种菜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毕竟,社会再怎么变化,菜总是要吃的。
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,徐贵川关了食杂店,返回德化农村找田种。
和徐贵川一样,1992年出生的惠安人杨耿也在城里打拼一段时间后,瞄准了土地。他学的是机械,2011年大学毕业后,在福州马尾的一家造船厂上班,当时在工厂附近,有许多当地农民在种菜,没事的时候跟他们一起聊天,发现种菜挺不错的。他发现,如今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,菜农文化程度不高,主要凭经验,如果自己能自学到更好的种植技术,完全可以比他们种得更好。他通过书本自学,很快就上手了。
2012年夏天,杨耿经过几番思索,决定辞去工作,在福州跟农民租地,当时,我和女朋友还没有结婚,两个人就租了10多亩的地种蔬菜。
没那么简单
两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,并没有想到种地会遇到那么多困难。
2014年底,徐贵川找遍了德化县城周边,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地,要么太小,要么不租,要么都是深水田。
直到春节过后,有人跟他说下寮村有癫痫寿命片地还可以,他几经周折,兴冲冲把合同签了,再去仔细量地,却傻眼了:合同签了9亩地,其中有2亩是深水田种不了菜,还有各种狭小的边角地大约1亩,实际只有6亩。
这是他租下的第一片地,尽管不如意,但总是有了盼头。听说西瓜市场不错,他第一季就种西瓜,本来可以种2500株,担心太密,只种了1600株,几乎折损一半,幸好丰收了,请人做点小广告,到田里摘西瓜,一斤1.5元,比批发价高5毛钱,还是供不应求,卖了一万多斤。可惜,甜头没有尝多久,等着最后几天,下雨了,西瓜烂了一地,他站在瓜棚里,差点哭出来。最后算总账,投入一万多元,收入一万多元,不算夫妻俩卖命干活,不亏不挣。
而说起在福州的创业艰辛,杨耿只是轻描淡写,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,蔬菜都死了,价格好但是没菜卖。而天气好的时候,大丰收但是菜卖不出去,价格波动大。差不多坚持了一年多,最终父母让他回泉州,和许多年轻人一样,杨耿结婚生子,但扎根土地创业的想法,并没有打退堂鼓。
去年,他在惠安聚龙小镇生态采摘园承包了十来亩地种黑皮甘蔗,投资了10万多元,原本估算每亩能赚一万多元。不过,与许多成功励志故事治疗癫痫最新方法的结局不同,他再次失败了。
去年底,眼看要丰收却遇上寒潮,甘蔗还没来得及收成,就几乎全被风雨吹倒了。如果不能及时卖掉,甘蔗会烂在地里,心急如焚的杨耿向海都报求助,希望以2元/根的价格,请大家去田里现砍,因此收回了一点本钱。
寒潮也同样毁掉了徐贵川的努力。差一点我就发财了!差一点!他愤愤地拔起一株荷兰豆,扔向远方。今年春节,德化的荷兰豆一斤涨到30元左右。他种的荷兰豆却因为没有大棚保护,全冻死了,等天气转暖,再也长不起来。这意味着,投入的种子、肥料加上人工,5000多元,全都打了水漂。
在荷兰豆之前,徐贵川还种了一季香葱,想种密一点,还有稻草盖住保暖,结果全死光了。我是真的不懂种地啊!
上一页123下一页显示全文